巾幘

ㄐㄧㄣㄗㄜˊ

jīn zé

解釋

1.頭巾。《北史.卷一二.隋煬帝本紀》:「武官平巾幘,褲褶,三品已上,給瓟槊。」《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幹戴上巾幘,潛步出帳,喚了小童,逕出轅門。」

2.戴上頭巾。唐.蔣防《霍小玉傳》:「其夕,生浣衣沐浴,修飾容儀,喜躍交并,通夕不寐。遲明,巾幘,引鏡自照,惟懼不諧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巾是漢族士大夫在古代戴在頭上的帽、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漢字文化圈地區. 幘,原是秦國武將圍在額部的頭巾,形狀像長帕,漢朝起初常爲卑位執事所用 . 漢元帝額頭有壯髮,所以戴幘遮擋,羣臣效仿皇帝,幘於是成爲男子的主要首服. 幘的主體稱爲“顏題”,兩邊圍向腦後並延伸出豎立的雙耳,耳下用方形的“收”連接固定. 相傳王莽禿髮,在幘上覆巾,高隆如屋頂(俗語云:“王莽禿,幘施屋”). 文官戴進賢冠,幘耳較長,冠梁和巾相疊呈“介”字狀,所以稱爲“介幘”,武官戴惠文冠(貂蟬冠),幘耳較短. 童子之幘不加巾,表示未成年. 魏晉時期流行籠巾. 士人在頭上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名稱起源來自《東坡居士集》的「父老爭看烏角巾」句,因而有東坡巾之名. 在朝鮮是兩班子弟未成年戴的帽. 網巾,方巾在明朝出現,六合巾和四方平定巾都與政治有關(明太祖下令士民戴上)而頒定,其它的如浩然,逍遙,飄飄,周子,莊子,綸巾這些,明以前就有,明朝常見的有莊子,飄飄,程子等巾,冠類基本不變,小冠為蓋住髮髻,其他冠則蓋住整個頭部,唐以前大冠制配禮服,小冠可以外露,但宋以後小冠外要罩巾,另一個則...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418b36c425956fae3dc0263e6f2b2f1 916930bcae05ca8b4fc284dad22d6e0298de48d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