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貢

ㄋㄚˋㄍㄨㄥˋ

nà gòng

解釋

進呈貢品。古時中國萬邦來朝,納貢的場面非常浩大。

相似詞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進貢。指諸侯或藩屬向天子進獻物品。《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

2.明代由生員捐納錢財、米粟入國子監。《明史.卷六九.選舉志》:「納貢視例監稍優,其實相仿也。」《聊齋志異.卷七.胡四娘》:「東海李蘭臺見而器之,收諸幕中,資以膏火,為之納貢,使應順天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納貢,是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指: 即進貢. 宗主國接受藩屬國呈獻的禮品或君王接受臣民呈獻的禮品. 古代諸侯、藩王等向天子貢獻財物,也指域外的國家前來進貢. 比如古代周邊各少數民族如匈奴、西域等及鄰國向中原王朝進獻當地珍物,表示依附臣屬關係. 即所謂貢納制度. 封建統治階級對邊疆少數民族所規定的稱臣納貢、定期朝覲的政策. 屬於招撫和懷柔性政策. 貢納制度對貢品、貢期、貢道、貢使人數和到京時間都有規定. 以明朝爲例,朝廷要求進貢當地土特產,不要“過侈”,不要進貢非本地產物. 西雙版納傣族進入領主制之初,耕種份地的農奴除向領主交納實物地租和勞役地租外,還要按傳統向各級領主提供貢納. 貢納制度源於上古. 郭沫若《中國史稿》稱:“商代遺址中出土的龜甲、鯨魚骨、鱘魚骨、海貝、玉石都是商朝通過交換或貢納方式得來的,說明商朝的影響遠遠超出其統治區域. ”日本學者早川二郎提出的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 他提出亞細亞生產方式是“貢納制度”. 認爲馬克思、恩格斯的“亞細亞生產方式”概念不是指一種獨立的社會經濟形態,而是指一種原始社會與早期奴隸制度混合的貢納制度. 納貢,一名“援例生員”. 明代科舉...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9ca69d0ef10e85a33e7f2b4bf6ee722f 915b9e45984ddff0be30d317c8b6717bde7b05e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