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

ㄊㄧㄥˊ˙ㄗ

tíng zi

解釋

1.供人休息的建築物,有頂無牆。唐.杜甫〈題鄭縣亭子〉詩:「鄭縣亭子澗之濱,戶牖憑高發興新。」《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就在這燕子頂上造一個亭子鎮住他。」

2.亭長之職的基層小吏。《晉書.卷三六.張華傳》:「少為縣小吏,功曹夜醉如廁,使卞執燭,不從,功曹銜之,以他事補亭子。」

3.輕便的轎子之類,有頂蓋,但沒有布簾。《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租了一個破亭子,兩條扁擔,四個鄉裡人歪抬著,也沒有執事。」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同名內容,參見:亭 (消歧義). 亭,又稱亭子、涼亭,是一種有屋頂、無牆或不完全封閉、供休息用的建築物,多建築在路旁或園林裏. 一些簡單的小屋也稱亭 . 亭除了有遮蔭、避雨、休息等實用功能外,亦可作為一種景觀裝飾. 也可以作為之用. 戰國時期文字字形中,「亭」爲“T”,像矗立的柱. 「亭」本義是設在路旁的公房,供旅客停宿. 戰國時期至秦漢,“亭”本是政府設於基層的機構. 東漢典籍《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民所安定也. 亭有樓,從高省,丁聲” . 亭也有「留」的意思,亭就是指由柱支撐、矗立著,供人停留的建築物. . 英文中亭稱為「gazebo」. 據牛津字典載,是十八世紀中期由「凝視(gaze)」 一詞加上拉丁文過去式後綴「-ebo」而成. 雷納德·李·培根則認為是衍生自的英語名稱「Kasbah」. 亭的歷史可追溯至5000年前,當時古埃及的園林已有亭子,也見於中國、波斯等古文明. 亭在不同地區有不同類型,東亞傳統的亭源於中國,是常見的園林設施. 東南亞地區如泰國、柬埔寨等地的傳統常見於佛寺,其中在緬甸有一種是村落中用作供村民開會及供遊人休息的亭子. 美洲原住民...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5d9824674624e5d7f8d7671e7bce93d 90c015742e9f4aaa9b6bc6f99bd4dc2394f5ef38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