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皆然

ㄅㄧˋㄅㄧˋㄐㄧㄝㄖㄢˊ

bì bì jiē rán

解釋

到處都是。形容很多。《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志,人情趨利,比比皆然。」也作「比比皆是」、「比肩皆是」。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義參「比比皆是」。見「比比皆是」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源,提供參考。《戰國策.秦策一》張儀說秦王曰:「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臣聞,天下陰燕陽魏,連荊固齊,收餘韓成從,將西南以與秦為難。臣竊笑之。……今秦出號令而行賞罰,不攻無攻相事也。出其父母懷衽1>之中,生未嘗見寇也,聞戰頓足徒裼2>,犯白刃,蹈煨炭3>,斷死於前者比比4>是也。……」〔注解〕(1)懷衽:懷抱,胸前衣襟。衽,衣襟。(2)頓足徒裼:以腳跺地,空手露體。徒,空。裼,音ㄒ|ˊ,袒露。(3)煨炭:熱灰火炭。煨,音ㄨㄟ,熱灰。(4)比比:宋鮑彪本《戰國策》「比」下多一「比」字,茲據補。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比比皆是」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書證

01.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六.論語.子罕篇》:「每國有世臣把住了,如何容外人來做!如魯有三桓,齊有田氏,晉有六卿,比比皆然,如何容聖人插手!」02.《隋唐演義》第五三回:「將無固守之志,兵無敢死之心,人情趨利,比比皆然。」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1c55dc5f56ae673049245a25c471ac7 90be6747bd5afec78e30d4c1da99a23edd64e7b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