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

ㄔㄥˊㄒㄧㄤˋ

chéng xiàng

解釋

古時輔佐天子處理國事的最高行政官員。多由一人擔任,有時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秦漢以後設置,明洪武十三年後廢置。唐太宗任用房玄齡、杜如晦來擔任丞相,因此締造了清明的政治。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職官名。秦漢以後輔佐天子的最高行政官員。多由一人擔任,有時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歷代時設時廢,或改易其名,明洪武十三年後不復設置。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丞相,是中國古代官名,宰相正式職稱之一. 一般指帝王下面的最高行政官員,輔助皇帝總理政事的百官之長. 在戰國、秦朝、漢朝直至明朝初年,是輔佐君主的次高官吏,歷經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但不是每個朝代均設立. 在漢朝僅次於相邦(後避漢高祖諱,史料均改稱相國). 宰相制度在中國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相與僕射皆為先秦禮儀如射禮酒禮中輔助儀式之人. 宰相不一定是丞相,宰相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官職對應. 比如在唐玄宗時期改尚書僕射爲丞相,當時不加“同平章事”之銜就不是宰相之職;元朝的行中書省丞相則為地方官,亦非宰相,中書省的右左丞相纔是宰相職務. 丞相之名起源於戰國,爲百官之長. 秦國從秦武王開始,設左、右丞相,但有時也設相邦. 秦朝統一後只設左、右丞相. 秦漢之前,右丞相高於左丞相,魏晉以後,右丞相次於左丞相. 宦官(中人)任丞相稱爲「中丞相」. 西漢初期,蕭何爲丞相,後遷爲相國. 漢惠帝、呂雉稱制、到漢文帝初年,設左、右丞相,以後只設一丞相. 西漢分外朝、中朝(即內朝),漢武帝時期權力中樞在內朝,以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為主的中朝權力壓制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九...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e3f7fae252de2af07eac1b6774028c1 8e068026f9a96261cb66bc8999e57b8cd1d3289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