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果

ㄙˋㄍㄨㄛˇ

sì guǒ

解釋

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者。《中論》卷四:「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四向四果,佛教術語,為聲聞修行的次第及證得的果位,出於《雜阿含經》. 其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此四者稱四沙門果;再加上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等四種果向,合稱四向四果. 因為每一個果位都分成兩階段,所以又稱四雙八輩、四雙八士. 在《雜阿含經》中,最早出現的是四果說,代表修行的四個成果 ,隨後被稱為四沙門果 . 四果分成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及阿羅漢四者,阿羅漢為最高的果位. 前三果屬於有學(三無漏學尚未圓滿),阿羅漢屬於無學位. 四向四果四果說的進一步細化,為四果之前再加上向四果的階段,共分八階. 這四雙八輩的弟子,是僧團中的模範,為三寶中的僧寶 . 上座部佛教的《清淨道論》記載: 「四雙」:依雙數來說,指證得初道者(須陀洹)及證得(須陀洹)初果者為一雙,如是共有四雙. 「八輩」:是依人而言,即證得初道者(須陀洹)為一,初果者為一,如是共有八人. 此句中的人(purisa)與補特伽羅(puggala;梵文是pudgala)同義;此處的人指被教化者. 「世尊的聲聞眾」:指依此雙數的四雙,或依單獨的八輩補特伽羅(人)為世尊的聲聞眾. 須陀洹、斯陀含、阿...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79b3f38fbd2f0a56ae72b93630bbff3 89520d4ec9bce1b980386bb8350139a8742ebb5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