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色彩

ㄉㄧˋㄈㄤㄙㄜˋㄘㄞˇ

dì fāng sè cǎi

解釋

地方的風俗文化與景物等的特色。如:「臺灣各地的早餐都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地域色彩是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的核心理念,也被稱為“地方色彩”、或“南國色彩”,始於1920年代前後開始勃發的美術運動,至1927年臺灣美術展覽會成立後正式成為官展的主流. 這個由日人主導的重要美術思潮,透過臺灣美術展覽會制度的強大影響力,成為近代臺灣美術發展的方向. 1930年代,日本殖民臺灣時期,在這種殖民美術背景下的臺灣美術出現了“地方色彩”這一概念. “地方色彩”最直接的實踐是和本土、傳統、過去有關,態度上是積極的、肯定的、拙樸的,更重要的是真實的,如現代化的問題,其中甚至有著反本土的訴求. 地方色彩中含有的本土概念其實裡面是涵蓋著現代化的意義的,“殖民現代性”這一概念成為了“地方色彩”很重要的一部分,這其實也反映了在殖民主義下“自然臺灣”怎樣去轉化成“文化臺灣”的機制. 綜觀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地方性色彩”內涵可具體劃分為以下三類,其一自然景象的「地方色彩」;其二人物形象的「地方色彩」;其三民俗風情的「地方色彩」. 自然景觀的「地方色彩」多是以風景以及花卉植物等,還有動物較為偏多,代表畫家如廖繼春《有椰子樹的風景》(1993,帝展第十二回入選)、黃土水《水牛羣像》等.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749df738ccadc5cfdd5d49a67bc3d85d 81225032835ca18874fe435300acc86fa5b7931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