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

ㄑㄧㄝˋㄩㄣˋ

qiè yùn

解釋

1.古時以兩字之音拼合成一字讀音的注音方式。上字取其聲,下字取其韻與聲調。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一五.藝文》:「所謂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也稱為「切腳」。

2.書名。隋陸法言撰,五卷。為較早的韻書。後世《唐韻》、《廣韻》,皆據以為藍本,其書已亡佚。近年在敦煌石室中發現其殘本,約存全書的四分之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切韻》是中國可見的最早的一本韻書,被稱作「韻書之首」. 現在已無法看到原貌,因此一般是指敦煌出土的唐人傳抄的《切韻》和故宮博物院館藏《刊謬補缺切韻》. 後世的韻書,如唐《唐韻》和宋《廣韻》,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其影響 . 隋文帝開皇(公元581—600年)年間,由陸法言集當時八名文人(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於家聚會時討論商定,並於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成《切韻》. 全書以韻目爲綱,共分195韻;韻又按聲(參見四聲)歸入平、上、去、入四部分. 同韻的字又以聲類、等呼排序. 於是同音字全被歸在一起. 每一音前標以圓圈(稱為韻紐),頭一字下以反切注音. 每字均有釋義. 據u陸法言/u切韻序》所說切韻之目的不在於「詩家承譜」,而是放眼「範式方音」和「廣文路」、「賞知音」的,換言之,創建一個可以廣泛應用的音韻之規範. 他還指出,不單止當時各地的流傳俗音有好大分別,就連歷代韻書都對南北雅音有所取捨,所以非常需要如此韻書 . 其系統保留在其增訂本《廣韻》中流傳至今,《廣韻》中也收錄了切韻序一章. 近世也陸續有該書的殘本出土,得以與《...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c2fd2246ae1481c76722c0f5d1ceef8 7fd47366591ee2ee9db80a2455f5ab05e280e02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