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fēi wǒ
批評我。如:「非我而有理者,我將虛心接受。」
非我,佛教術語,對於我(ātman)的否定,為佛教的基本教義之一. 與無我(Anātman)意義相近,但基於不同部派的立場詮釋,這兩個名詞之間又有一些差異. 上座部《集異門論》將非我列為四諦十六行相之一. 非我也被列入現代南傳佛教的三相之中. 在古印度奧義書傳統中,提出自我(ātman)的概念,佛教則主張蘊、處、界,皆為非我、非我所,即一切法無我,反對施設我. 釋迦牟尼教導弟子,觀察五蘊的無常、苦,以瞭解五蘊非我、非我所 ;觀察十二處非我、非我所 ;觀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等. 提出非我,主要在於去除命即是身、命異身異、色等五蘊是我等有身見 . 單純討論命即是身、命異身異等本體論問題,若無益於修行,則被歸為無記,不作回答. 非我與無我,在語句中作謂詞,否定具體對象是我時,其意義相近,翻譯時經常混用不作區分,例如五蘊非我,或五蘊無我,都代表五蘊中不存在我,但並不明確反對在五蘊之外可能有我. 無我,作為一個論斷,很多佛教部派將其解釋為,我(ātman)不存在,是對於婆羅門教傳統中的自我(ātman)這個概念的完全反對;但是在佛教初創時期的語言環境下,不排除存在其他解釋的可能性,如部份...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454c842493b4693fab6d2a646cba34b4 | 7f8831e7f9b1d02a37a845ae295aa36d2f2ef970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