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jiè tǐ
佛教用語。指受戒者接受戒法之後,產生一種防非止惡的功能。《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下》:「戒體者,所謂納聖法於心胸。」唐.白居易〈題道宗上人十韻〉:「精潔霑戒體,閒淡藏禪味。」
戒體,佛教術語,即戒之體、戒之根本、戒的本質,是在接受佛教戒律(受戒)之後,在心理上出現的一種持續、強制的效力,能夠阻止一個人做出違犯戒律之事. 這個學說最早出現於部派佛教時期的說一切有部與法藏部等,大乘佛教也接受這個說法,但在教義上不同. 戒體,即戒之體性,又譯無作、無表,爲佛弟子受戒後於身、心所生的防止毀犯戒律的效力、意志. 得到戒體,不假造作,恆常相續,故又稱無作 ;其外相不顯著,即無表色,故稱無表 . 戒體是受戒四科門(四分律),其餘三個爲戒法、戒行、戒相. 據學者考證,佛陀沒有提出過戒體的概念 . 最早出自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 說一切有部主張,戒體是一種無表色的色法,由身業與口業所形成 . 漢傳佛教中,最早提倡戒體學說的,是天台宗智顗,以及唐代道宣. 智顗在《菩薩戒義疏》說:“初戒體者,不起而已,起即性無作假色. 經論互說諍論有無. 一 都無無作,色心假合共成衆生. 善惡本由心起,不應別有. 頑善頑惡,皆是指心. 誓不爲惡即名受戒. 瓔珞經 :一切聖凡戒盡以心爲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或言教爲戒體,或 真諦爲戒體,或言願爲戒體,無別無作. ……若因中別有頑善共...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46b1fa95bc88a9744786670990a4b2a8 | 79a7b29c05daad669ec890fa4a5b9bb0dfa7ff41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