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文

ㄓㄨㄢˋㄨㄣˊ

zhuàn wén

解釋

以篆體書寫的文字。《三國演義》第六回:「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篆書,又稱篆文、篆體,是古老的漢字書體,篆書指隸書以前的書體,又指大篆和小篆. 普遍認爲大篆在周宣王期間以系統化,並以垂直規則出現的瘦長字體描繪,成為籀文.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公元前221年),向全國頒佈的官方文字,當時的丞相李斯奏請始皇帝統一全國的文字,始皇帝命他主持文字的統一工作,一方面廢除六國的古文以及區域用字,一方面以秦國通用的籀文(傳爲周宣王太史籀所造,屬於大篆的一種)爲基礎加以簡化,使之成爲秦朝的官方文字,並且漢唐沿用了幾百年,至漢朝時期,民間普遍盛行隸書. 至此,小篆不再具有法定地位. 李斯曾編寫《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小篆爲秦代通用的標準字體,選“漢·許慎《說文解字·敘》” ,大約3300個小篆漢字認可名單的非現存作品. 它們的形式較不長方形和更加似方形. 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公元100年—121年),在540部首之下顯示9353小篆字體,是許慎在漢代的畢生事業. 後世小篆另有演化出的鐵線篆. 字體形式變化不大,但用筆圓活,字劃細硬似鐵、筆劃從頭至尾粗細一致,形似如線. 主要是由秦代《嶧山刻石》...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3fb956daf2f477c709410d05b69c5be3 793f00e9265b4508e8ffe887a814b2738d42402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