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手

ㄐㄧㄝˇㄕㄡˇ

jiě shǒu

解釋

1.分手、離別。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兩都相望,於別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君出我入,如相避然,生闊死休,吞不復宣。」宋.秦觀〈寄張文潛右史〉詩:「解手亭皋纔幾月,春風已復動林塘。」

2.排泄大小便。《初刻拍案驚奇》卷三一:「何道就乘此機會,走到女牆邊,月亮去處,假意解手。」《紅樓夢》第二八回:「少刻,寶玉出席解手,蔣玉菡便隨了出來。」也作「解手兒」。

3.解決、處理。《水滸傳》第三九回:「我教仁兄一著解手,未知如何?」《喻世明言.卷一九.楊謙之客舫遇俠僧》:「這惡物是老人化身來的,若把這惡物打死在這裡,那老人也就死了,恐不好解手。」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排便(defecation),又稱排遺,是動物消化過程的最後一步,將體內的廢物以固體或液體的方式排出體外. 排便的大致過程爲:結腸壁的肌肉收縮(亦即蠕動)將糞便從消化道移動至直腸,使直腸內部壓力增加,直腸壁擴張,糞便進入肛管,進而產生便意. 如果條件允許,大腦皮層即產生排便反射,將糞便經由肛門排出. 人類排的頻率因人而異,為每天數次至每週數次不等 . 未消化完全的食物可能也會從該途徑排出. 食物殘渣在結腸內吸收大部分水分後,會暫存於末端的直腸. 當糞便充滿直腸時,腸壁內感受器發出的衝動傳入腰骶部脊髓內的初級排便中樞,並進一步上傳至大腦皮層的高級排便中樞,產生便意. 如果環境許可,大腦皮層即發出衝動,產生排便反射,使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等發生一系列蠕動,同時肛門內、外括約肌鬆弛,膈肌和腹壁肌收縮,將糞便逐步排出;如果條件不允許,以上反射會受到抑制,直腸中的食物殘渣反向蠕動回到結腸,在那裏被進一步吸收水分,直到下一次橫結腸和降結腸的大規模蠕動運動爲止. 剛出生不久的嬰兒的排便是非自主的,幼兒需要在如廁訓練過程中學習自主控制排便,以便在外界條件不允許排便保持肛門閉合...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7d0728eb8bec1a4d2c1dc4de50d2a4f 7880c577b7868db20e24769bfcf1324509aa9a5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