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bù dài xì
木偶頭部中空,下面綴上衣服,以手伸入操控表演的一種地方戲劇。布袋戲產生的時代,當在清朝康熙以後,傳入臺灣當在清朝中葉左右。臺灣布袋戲唱腔早期以南管為主,民國建立前後,也融入北管唱腔。演出舞臺不大,但雕刻十分精緻。例民間有句形容布袋戲戲偶的話說:「上臺活跳跳,下臺死翹翹。」 △掌中戲
用木頭刻成中空的人頭,下面綴上衣服,將手伸進去表演的一種地方木偶戲劇。大陸地區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及臺灣等地都有。也稱為「掌中戲」。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 ,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 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爲大拇指戲. 布偶的頭是用木頭或是木材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臺灣布袋戲學者吳明德先生在《布袋戲名稱考述》中以布袋戲之“布袋”是因早期單人式布袋戲--肩擔戲演出時收放道具的大型布袋,此布袋在演出時可當作遮蔽主演身軀的布帷,可以讓觀眾留下鮮明的視覺印象,遂稱之為“布袋戲”,而掌中戲此稱呼是業界布袋戲團普遍的共識,只有“掌中戲”這個稱呼才能強調主演的雙掌能夠“十指弄成百萬兵”“十指搖動古今事由”,將布袋戲的表演提升到藝術的層次,所以“掌中戲”這稱呼就成為布袋戲從業人員的最愛,而民間俗稱“布袋戲”. 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臺灣的發展最為蓬勃. 布袋戲在臺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與文化價值的傳承相當緊密的關聯性. 布袋戲偶基本結構包括身架、服飾、盔帽(頭飾),...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e9da429d48269f2f3ca63633d46aed29 | 72d610eaae799c07f2bab5c6002b716bef4fe6df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