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ú rén
1.流亡在外地的人。《後漢書.卷三六.鄭范陳賈張列傳.賈逵》:「以德教化,百姓稱之,流人歸者八、九千戶。」漢.桓寬《鹽鐵論.執務》:「賦斂省而農不失時,則百姓足而流人歸其田里。」
2.被流放的人。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歸賦〉:「況北州之賤土,為炎土之流人。」唐.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3.借指浪子。《直語補證.瞎打把勢》:「俗以無所憑藉而妄自炫赫者,謂以瞎打把勢。按:把勢本遼以東打鷹者名目,兼衙門行杖,率以流人子弟及奴僕為之。見《林佶遼金備考》。」《金瓶梅》第六八回:「銀姐,見了那個流人兒,好歹休要說。」
流民,又稱流人 、流亡 、流戶 、流冗 、流庸 、流離 、流者 及盲流等,是中國歷史上對於轉徙四處的無業遊民稱呼,一般都是逃荒的農民 ,天災、苛吏、土地兼併、戰亂等都可能導致流民問題的出現. 最早在《詩·大雅·召曼》曰:“瘼我饑饉,民卒流亡. ”,管仲在齊國提出“禁遷徙,止流民”政策,以控制人口流動. 漢朝流民問題已經相當嚴重,元狩四年,山東大水,有流民七十餘萬人;元封四年,關東流民二百萬 ;哀帝時流民“以十萬數”,華歆收容流民,“四方賢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衆,皆出其下,人人望風” . 宋朝也有大量流民,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齊王張令公外傳》:“令招農戶,令自耕種,流民漸歸. ” 明朝中葉以後,流民問題最烈,甚至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明朝中葉以後,“災眚頻仍、催科無序,數年之逋,取盈一時” ,流民一直是歷代朝廷的腹心之疾,福建連江縣永樂初與洪熙元年相比,“戶口什去其三四. ” 成化元年(1465年),戶科給事中袁芳等言:“比年以來,救荒無術,一遇水旱,饑荒老弱者,轉死溝壑,貧窮者流徙他鄉. ” 成化七年,荊襄山區屯聚流民九十三萬八千餘人 . 清代封鎖東北,嚴令禁漢人出關,但流民“擔擔...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2ef0d66c3bcc771e79fdb9d5b1555bdd | 6f9df9c1c2d4ef1e888a5d9bf66d692d87ef141c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