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鈔

ㄓˇㄔㄠ

zhǐ chāo

解釋

在社會上流通的紙製貨幣,多由國家銀行或政府授權的銀行發行。如臺灣目前有百元紙鈔、千元紙鈔等。也稱為「紙幣」。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紙幣,又稱為鈔票,粵語稱為銀紙,閩南語稱為銀票(gîn-phiò),是指以柔軟的物料(通常是特殊的紙張)印製成的特殊貨幣憑證,通常由國家發行並強制使用的一種貨幣符號. 紙幣本身不具價值,雖然作爲一種貨幣符號,但其不能直接行使價值尺度職能,而是由國家對其面值進行定義. 相比起硬幣,紙幣的面值通常較高. 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紙幣,唐代飛錢是迄今爲止已知最早紙幣的雛形, 作為類似今日匯票的功能,是紙幣的前身. 到了宋代,官方紙幣作爲地方貨幣在中國四川省出現,宋朝的交子、會子由於最初由民間素質不一的交子鋪(類似銀行的前身)自行印發、兌銀產生很大亂象和訴訟,益州知州於是整頓,限定特許16戶富豪才能經營交子鋪,信用官府背書,成為世界官方紙幣首例. 而正式發行廣泛流通的紙幣是在元朝,被稱爲鈔,但在元末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由於印紙鈔過量,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明代發行大明寶鈔(1375年始造),清1853年發行了兩種紙幣,一種大清寶鈔,一種叫戶部官票,合起來就叫“鈔票”. 鈔票名稱就是從那時候叫起來的. 現時的鈔票是要有足夠的儲備纔可以發行,香港的鈔票便使用了外匯...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b3b323213832c735069a2a7dab0686c 6f9b1478a4da0288fd06393dc46e6f1a2892364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