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部首以外筆畫 總筆畫
0 10

ㄍㄜˊ

解釋

人體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人體的經穴。位於脊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處的經穴。《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佗針,隨手而差。」

2.人名用字。如殷末有賢人膠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炊器,用於燒煮加熱. 陶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 至戰國晚期,隨着竈臺的普及,逐漸被釜取代. 可以與甑配套構成甗,形成類似與蒸鍋的炊具,在下盛水,甑在上盛食物,通過加熱下部使水沸騰產生蒸汽將甑中的食物蒸熟. 與鼎的形制相似,用途相近,所以出土的很多西周早期的銘文中都自名爲“鼎”,如1981年出土於寶雞紙坊頭的夨伯自稱“旅鼎”. 另有“齍”、“齊”、“羞”(仲姞)、“薦”、“䢅”等不同的自名. 文獻、辭書中對“”的解釋如下: *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卷三】【部】:鼎屬. 實五觳. 鬥二升曰觳. 象腹交文,三足. 凡之屬皆從. 䰛,或從瓦. 㽁,漢令從瓦厤聲. 郎激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鼎屬也. 《釋器》曰:“鼎款足者謂之”. 實五觳. 考工記. 陶人爲. 實五觳. 厚半寸. 脣寸. 𣁬二𦫵曰觳. 大鄭雲. 觳受三豆. 後鄭雲. 觳受𣁬二𦫵. 按瓬人職雲. 豆實三而成觳. 大鄭本之. 今俗本譌爲觳受三𣁬. 誤甚. 許必言觳所受者. 角部觳下無此義也. 魏三體石經以...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ㄌㄧˋ

解釋

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 ◎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名]

1.一種古代的炊具。圓口,似鼎有三足,足部中空,便於加熱炊煮。《說文解字.部》:「,鼎屬也,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

2.一種古代喪葬時所用的瓦瓶。《禮記.喪大記》:「陶人出重,管人受沐。」

3.二一四部首之一。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3b450328d3c29697902daf1681c4d9a 6dfad99a69f13fea10746e4b590b028f6dd31c6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