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取瑕

ㄔㄨㄟㄇㄠˊㄑㄩˇㄒㄧㄚˊ

chuī máo qǔ xiá

解釋

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參見「吹毛求疵」條。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是以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骨為戾。」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義參「吹毛求疵」。見「吹毛求疵」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吹毛求疵」之典源,提供參考。#《韓非子.大體》古之全大體者,望天地、觀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時所行,雲布風動,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亂於法術1>,託是非於賞罰,屬輕重於權衡2>;不逆3>天理,不傷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4>,不洗垢而察難知5>。不引繩之外,不推繩之內;不急法之外,不緩法之內。守成理,因自然。禍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愛惡。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注解〕(1)法術:戰國時代法家所謂「法」與「術」的合稱,亦可統指法家的學術。法,指國家規定賞罰的律令。術,指君王統御臣下的方法、策略。(2)權衡:稱量輕重的工具。比喻為衡量事物價值的標準。權,秤錘。衡,秤杆。(3)逆:違背、不順從。(4)疵:毛病、缺點。(5)洗垢察難知:洗淨汙垢後,再細察難知的痕跡。義猶「吹毛求疵」、「洗垢求瘢」。〔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慎子》逸文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吹毛求疵」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韓非,戰國時韓國的宗室公子,是當時先秦諸子學派裡,一位重要的法家代表人物,主張君王治理國家須結合法、術、勢三者。《韓非子.大體》指出識大體的人,不會讓自己的一點小聰明迷惑己心,也不會以一己的私利追求而操心勞神。韓非認為法治精神是重要的,他認為古時能執守大體的君王,用嚴明的法律來治理國家,用分明的賞罰來獎善懲惡,用客觀的標準來評量事物的輕重大小;不違反天理,不傷害人性;也不在細微的地方刻意尋找缺點和毛病。後來原文中「吹毛而求小疵」,演變成「吹毛求疵」這句成語,用來比喻刻意挑剔過失或缺點。

書證

01.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起》:「是以世人為文,競於詆訶,吹毛取瑕,次(刺)骨為戾,復似善(詈)罵,多失折衷。」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c90ee6c24982630584f78f29e0e4431 6daa25b31bf050c1ac8ca565874cbd302bb985f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