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lì yuán
1.泛指大小官員。《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吏員自佐史至丞相,十二萬二百八十五人。」
2.指地方官府中的小吏。《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下》:「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北史.卷四○.列傳.韓麒麟》:「乃表請守宰有闕,宜推用豪望,增置吏員,廣延賢哲,則華族蒙榮,良才獲敘。」
吏又稱胥吏、吏胥、胥史 、胥鈔、書吏、書辦,古代掌理案卷、文書小官. 胥吏的制度起源於徭役,即所謂“籤充吏役”. 《新唐書·卷二十四·車服志》稱:「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軬車,兜籠舁以二人.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四八熙寧六年十二月壬申條載:“時內自政府,外及監司諸州胥吏,皆賦以祿,謂之倉法. ” 胥吏可以說是魏晉南北朝的產物. 隨着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士族子弟終日清談,政務全委諸於胥吏之手. 隋代稱一品至九品爲流內,未入九品者稱流外. 隨著時代演進,社會複雜化和行政繁瑣化,胥吏在行政事務的角色扮演日漸重要,但是胥吏實際地位卻不斷下降. 唐朝以後,國家對地方基層社會的控制進一步增強,導致吏胥數目大量激增. 唐玄宗時期中央和地方有胥吏35萬之眾,杜牧擔任黃州刺史,發現黃州胥吏“公取於民”、“侵竊十倍”. 胥吏弄權在晚唐成為普遍現象. 北宋元祐年間胥吏總數約在44萬左右. 《大學衍義補》卷九八《胥隸之役》下說:唐宋以後“上至朝廷,下至州縣,每一職一司,官長不過數人,而胥吏不勝其衆”. 而且胥吏的專業更勝於官員. 唐代趙匡在《選舉議》說:士人讀經書,誦疏文,不習政務,“及臨人決事...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a9b5d080d3c03cb63434594c9abb8543 | 6a67dd1ee9fc6f614898deed31f95e4e89b612a4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