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

ㄐㄧㄝˊㄑㄧˋ

jié qì

解釋

時節及氣候,節氣代表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行的位置。每十五度設一個,共有二十四個節氣,兩個節氣間平均差約十五天,但因地球繞日速度隨距日遠近而變,所以節氣間距略有不同。古代天文家以二十四節氣分配十二個月。節氣自古以來便用以表明氣候變化和農事的關係。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行的位置。古代曆家以冬至起每三十度(日)的十二個氣分配十二個月,稱為「中氣」;其餘的稱為「節氣」,如立春、清明。兩者合稱「二十四氣」,也稱為「二十四節氣」。參見「中氣」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之曆法曆注 . 中國傳統夏曆(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同時根據日、月運行制定,「陰」是以朔望月爲基準確定,「陽」是以地球自冬至繞太陽公轉一圈爲基準確定歲實,每回歸年約365.2422日,二十四節氣據此而劃分,其中: *春分是於黃經(太陽經度或天球經度)0°(春分點). *夏至是於在太陽到達黃經90°時(太陽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迴歸線以北白晝最長). *秋分是於黃經180°(秋分點). *冬至是於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 一年劃分了二十四節氣,與現代曆法將一日劃分為二十四小時,兩者數字同為24.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二十四節氣——中國人 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該非遺項目的擴展名錄包括:九華立春祭、班春勸農、石阡說春、三門祭冬、壯族霜降節、苗族趕秋、安仁趕分社.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象的太陰、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 在春秋兩季各...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39935b91712e0f79e9628d885aa0dd0b 698986c8acececa7bf12abe437ad7a5c388453da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