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

ㄈㄚˇㄑㄩˇ

fǎ qǔ

解釋

1.佛教或道教法會時所奏的樂曲。最早見於東晉的《法顯傳》。原為西域各族民樂,傳入中國與清商樂結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書.卷二二.禮樂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2.唐玄宗設梨園法部,所奏樂曲,稱為「法曲」。清.汪兆鏞〈憶舊游.隱林梢半角〉詞:「留連,感古今,問法曲南薰,遺響誰傳?」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法曲又名,因用於佛教法會而得名,隋朝以後稱爲法曲. 法曲之名始見於東晉《法顯傳》,源於晉代法樂. 隋朝以後宮廷燕樂中均以法曲為主. 唐代法曲大盛 ,陳暘《樂書》記載:“法曲興於唐,其聲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鐃、鈸、鐘、磬之音,⟨獻仙音⟩其一也. ”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大麴》中的法曲,其他可考的法曲還有《王昭君》、《思歸樂東》、《傾杯樂》、《破陣樂》、《聖明樂》、《五更轉》、《火鳳》、《春鶯囀》、《雨霖鈴》、《荔枝香》等二十多種. 宋代以後法曲與法樂成為相同的名詞,但本質上仍有不同之處.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4bd769d5c62c731381def42b44a6fda 68c84618612f922acef5f7383c1465a4c77e34c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