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kōng
唐代譯經家。法名智藏,不空是他受灌頂號不空金剛的省稱。獅子國(今斯里蘭卡)人,一說西域人。幼年出家,十四歲在闍婆國(今印尼爪哇)遇金剛智三藏,隨來中國,學習唐、梵經論。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圓寂後,他奉詔出使獅子國。並利用這個機緣在普賢法闍黎學習密法三年,廣事搜求密藏和各種經論共一千二百卷。天寶五年回長安,奉敕於淨影寺從事翻譯和開壇灌頂。安祿山之亂,不空雖身陷長安,但仍和肅宗暗通消息,所以肅宗還都,不空受到朝野的傾心崇奉,傳法譯經,教化頗盛。大曆九年圓寂,世壽七十,代宗敕贈司空,諡「大辯正」。中唐時期佛教各宗競立,密法漸行,頗有要求抉擇統一的趨勢,不空的譯述,正表現了他的體認和努力,並取得很大的成就,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家,所譯的經典,包括顯教、雜密、金剛界、大樂、雜撰五大類。
不空金剛(अमोघवज्र,),音譯爲阿目佉跋折羅,佛經翻譯家,漢傳密宗的祖師. 不空是南天竺師子國人,自幼聰穎異常,十四歲時(718年,開元六年),在闍婆國依止金剛智. 720年(開元八年)左右,跟隨金剛智來到洛陽. 724年(開元十二年),剛滿二十的不空,於廣福寺依說一切有部律儀受具足戒. 由於不空才華出衆,通曉多種語言,金剛智譯經時,常請不空作譯語,協助翻譯. 學習聲論,通常要12年時間,但不空六個月就完成;背誦文殊願,一般人需半年,而不空僅用幾天時間. 不空渴望得到瑜伽五部三密法,但求了三年,金剛智都沒有傳,於是準備遠赴天竺求法,金剛智觀察夢兆後,知道不空是真法器,很快就將五部灌頂、護摩阿闍黎教法、大日經悉地儀軌、諸佛頂部諸多真言儀軌等,悉數教授無餘. 741年(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准許金剛智返回天竺,8月行至洛陽時金剛智圓寂. 12月,不空率弟子含光、惠辯等三十七人從廣州出發,過訶陵國,歷經艱險,於次年到達獅子國,受到國王的隆重歡迎,國王甚至親自爲不空沐浴. 而後不空拜見普賢阿闍黎,恭敬供養,求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遮那大悲胎藏,普賢遂給不空及含光、惠辯授五部灌...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73b294bc5d99dc76e5579643fe48ff09 | 6835ebfe9ec27f458d36e50db8433b33d11b04c1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