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冊

ㄏㄨㄤˊㄘㄜˋ

huáng cè

解釋

戶口冊籍。《續文獻通考.卷六一.職官考》:「知縣掌一縣之政,凡賦役、歲會、實征、十年造黃冊。」《福惠全書.卷九.編審部.總論》:「編審之時有二,一在十年大造,將錢糧、戶口攢造黃冊,進呈御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黃冊又稱賦役黃冊,是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開創的戶籍與賦役之法的制度. 其在戶帖制度基礎上建立,因套用黃色封面,故總稱“黃冊”. 黃冊以戶為單位,詳細登載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戶籍資料. 梁方仲整理兩種說法:一為因顏色取名;一為因字義取名. 顏色的說法可見於《明史稿‧食貨志》:「冊凡四……冊面青紙,惟上戶部者黃紙,故謂之黃冊. 」《後湖志》亦載:「總冊俱要以黃紙為殼面,其餘存留司、府、州、縣冊,只用青紙殼面. 」另一個取字義的說法是依據唐代「黃、小、丁、中」之制,如張萱認為黃冊是宋齊時的「黃籍」所演變而來,在其著《疑耀》略雲:「今世多不解黃字之義,餘偶閱唐開元制,凡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歲為中,二十有一為丁,六十為老. 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戶籍,即今之黃冊也. 謂之曰黃,亦自男女之始生登籍而名耳. 」 據梁方仲考證的結果,認為黃冊實為取顏色之義,因宋齊的「黃籍」乃是「白籍」的對稱,西晉時北方的戶籍以竹簡製作,故稱「白籍」;南方用紙製作,故稱「黃籍」. 陳寅恪亦補充說明,除紙質外,黃亦有黃舊之意,而白有白新之義,晉室東渡,流寓北方的人士持「白籍」可不納賦役,...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ed91bd50715ca63c789412021ff06bf7 62bbbe50683eeac24f76ba6d1fd71199adcab22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