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部首 | 部首以外筆畫 | 總筆畫 | 人 | 3 | 5 |
---|
shì
做官、任職。例出仕、仕宦
[動]
1.做官、任職。《論語.公冶長》:「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喻世明言.卷七.羊角哀捨命全交》:「吾嘗三仕三見逐,鮑叔不以我為不肖。」
2.視察。《詩經.小雅.節南山》:「弗問弗仕,勿罔君子。」
3.工作。通「事」。《詩經.大雅.文王有聲》:「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漢.毛亨.傳:「仕,事。」漢.鄭玄.箋:「武王豈不以其功業為事乎?」
[名]
姓。如元代有仕鳳。
士大夫是傳統中國、朝鮮、越南、琉球等社會對具有一定聲望和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 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及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基礎. 士大夫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等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中國將人分爲貴族和平民,平民又分“士”、“農”、“工”和“商”四種. 「士人」,則是對讀書人的統稱. 既包括貴族(地主階層)中的讀書人,也包括沒有官銜的平民士人 . 士人屬於“勞心者”. 孟子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反映了這些地區傳統社會對“士人”身份的推崇. 「士大夫」一詞,由周代封建制度中「大夫」和「士」兩個稱號演變而成 . 「士」於殷商、西周時,和平時期任官吏,爭戰時為兵卒,文武相通. 戰國時期,全民皆兵,士人不復有保衛國家的責任,演變為文人、官僚性質,成為保衛文化學術尊嚴之士. 西漢前期,「士大夫」一詞主要指武人或軍官;其後士族興起,及至東漢,「士大夫」乃成為士族、官員、豪族的通稱. 士大夫屬統治階層,一般擁有官銜,出現確立科舉制的唐代,並在宋代取得穩固的社會地位. 經濟方面,士大夫多是地主,田地卻不是其必要條件. 士大夫的特...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ef47ef925aab1aa6337e5d02770c0062 | 5e908af120886de194ee0eb1fa961f6580f37fb3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