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

ㄨˇㄍㄣ

wǔ gēn

解釋

佛教用語:(1)指能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種作用的感官。《阿毗達磨俱舍論》卷一:「言五根者,所謂眼、耳、鼻、舌、身根。」(2)指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根是力量的意思,指進入聖道,調伏煩惱的力量。信根是對三寶生起清淨的信心。精進根是努力的長善除惡。念根是對當下每個念頭、感覺都清清楚楚。定根指修習四禪。慧根指如實知四聖諦。《雜阿含經》卷二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根(梵文與Indriya),在梵文及巴利文中,意指物理性的實體力量或能力,特別是指那些可以被五種感官所感受、認知到的實體或力量. 它也有增長的意思. 佛教中,根據不同的經文,可以用來指: *五種精神力量,為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五根; *六種感官能力,為十二處中的六根,或五根; *二十二種現象分類,即是阿毘達磨中的二十二根. 根(Indriya),字面上的意思是「屬於因陀羅」、「源自因陀羅」、「因陀羅同意的」、「與因陀羅同在的」. 因陀羅為最高神,因此「根」有威勢、最勝之意 ,也有主宰、控制、自在、自為的意思,稍後被引申成人的生命力、體力、動作與感覺的根源 . 《大毘婆沙論》稱“根”有八種含義,包括威勢,明,異,喜觀,勝,最,主 . 俱舍論認為,根有最勝、自在、光顯三個意思,總合來說,有增上之義 . 根是古印度哲學的重要術語之一,在梨俱吠陀中就已經使用這個單字. 在《奧義書》時代之後,數論師提出十一根的理論,包括眼、耳、鼻、舌、皮(五知根),語、手、足、大小便道(五作根)以及意根. 吠檀多學派提出覺(buddhi)、我慢(ahamkara)、意(manas)、心(citta)等四內...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029aab00b039ad268263bc2520ff64fb 5ddddbe918aad54e3f86bdb1ccbad572569d7da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