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

ㄅㄧㄢㄓㄨㄥ

biān zhōng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源於中國,亦傳至東亞其他地區。由青銅鑄成,依照大小排列,常見十六鐘同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分為兩層,其形制隨音階的高低而不同,音愈高者,鐘形愈小;音愈低者,鐘形愈大。編鐘常與編磬組合使用,「金石之聲」中的「金」就是指編鐘,「石」指編磬。西元一九七八年在湖北省隨縣曾出土一套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世界上所發現最龐大的樂器,共有六十五個鐘,橫跨五個八度音階,甚至每座鐘正鼓音與側鼓音分別可發出三度音程的音高,是中國古代祭祀典禮上重要的樂器。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編鐘是中國的傳統打擊樂器,始於青銅器時代. 編鐘由青銅鑄成,由不同的鐘依照大小排列,並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 編鐘常與編磬組合使用;“金石之聲”中的“金”就是指編鐘,“石”指編磬. 編鐘的頂端有柄的稱爲甬鐘,頂端帶鈕的爲鈕鐘. 《周禮·考工記》載“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 銑間謂之 , 上謂之鼓,鼓上謂之鉦,鉦上謂之舞. 舞上謂之甬,甬上謂之衡,鍾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鐘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於上之攠謂之隧. ”即其一爲扁桶平頂爲「舞」,扁桶正、背面中上部的直闊條稱爲“鉦”,其兩邊突出的乳釘(隆包)稱爲“枚”或鐘乳,“枚”的上下間隔部分稱爲“篆”. 下部稱爲“鼓”,彎凹的下口稱爲“於 ”,尖銳的兩側稱爲“銑”. 編鐘的柄按甬鐘或鈕鐘之類而分別稱爲“甬”或“鈕”. 其中“甬”的頂端稱“衡”,“甬”中段一圈突凸的部分稱“旋”,“旋”上用以懸掛鐘鉤的孔稱“幹”. 甬鐘的懸掛方式是傾斜的,鈕鐘是直懸的. 一般認爲,直懸的鈕鐘晚於斜懸的甬鐘. *曾侯乙編鐘 *金鐘獎 *走鐘獎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68a41dedc362d064b96330037fa2005a 5ad81c51767b8b44a22326dc561e9bf3f465b11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