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

ㄙㄢㄇㄟˋ

sān mèi

解釋

1.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三昧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每一個修行者莫不想要提升到這個境界。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要訣、竅門。經過老師以自己的詩詳細解說之後,我們深深體會作詩的箇中三昧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為胡語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成實論》卷一二:「今當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訣要、竅門。《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紅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三摩地(梵文:समाधि,),又譯三昧、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 在印度教、耆那教、佛教、錫克教和瑜伽流派中的一種冥想意識狀態. 最早出自婆羅門教《奧義書》中,亦為傳統瑜伽修行方式之一,在《瑜伽經》八支瑜伽中為第八支. 在沙門傳統中也廣泛採用,為佛教所沿用,意指八支正道第八支,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皆可稱為三摩地 ,因此又可譯為「止」、「定」 、「禪定」,與持戒、智慧合稱為三無漏學. 三昧,即是心一境性 ,精神集中,專注一境而不移動 . 阿毘達磨論書中將它列為大地法之一,可通於善、惡. 佛教將禪定分為八個層次,包括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無色定. 這些定境是越往高處越寂靜殊勝的. 在高級禪定中,即使連喜悅、快樂都消失,內心只處於極度寧靜、微妙和殊勝的狀態. *色界禪定 **初禪 **第二禪 **第三禪 **第四禪 *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定 **識無邊處定 **無所有處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 奢摩他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重視心的平靜與相續不動,以三昧成就為其目標. 在定義上,它與三昧也幾乎是相同的,只是三昧可以指任何一種心境相續不動的狀況,而奢摩它的定...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574d3882c2cf69d9635674d17f64eb6 58e6b2684b12da76633c44cbf86c821c1d04b76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