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罏

ㄅㄧㄢㄌㄨˊ

biān lú

解釋

火鍋的俗稱。明.陳獻章〈南歸寄鄉舊〉詩:「生酒鱘魚會,邊罏蜆子羹。」也作「便爐」。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火鍋,粵語又稱「打甂爐」(甂-小盤,可用陶製或金屬製,本是一種盛器) ,俗寫「打邊爐」,為一種以水或湯導熱鍋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 其特色為邊煮邊喫,由於鍋本身具有保溫效果,因此喫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 典型的火鍋食材,包括: 火鍋料、海鮮、泡麵、肉片、豆腐、香菇、丸子、冬粉、蔬菜等等,將其放入煮開的鍋底燙熟後食用. 有些喫法還會蘸上調味料. 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 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鐘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是火鍋的雛形. 在秦漢時期,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 . 三國時期,曹丕將銅鍋分為五格,名為五熟釜,並賜予鍾繇 . 可用不同的湯料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易於熟食的銅爨,是當時居住在重慶、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到了唐朝,已經有銅製的暖鍋. 1984年在內蒙古赤峯市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喫涮羊肉的情景 .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486f4947b19c814011daa46b68725a7 54016ee1b8d49dfe26022ad57670b865d7b70cc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