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í yǐng xì
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用木板搭起一平臺做為影臺,臺上掛起布幕做為影窗,利用燈光將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藝人一邊操縱剪影,一邊配合音樂說唱。例皮影戲在中國起源很早,相傳開始於漢代而興盛於宋朝。 △皮猴戲、驢皮戲
以紙或皮製成人物剪影,借燈光投影在布幕上來表演故事的戲劇。根據《史記》、《搜神記》的記載,漢武帝時已有類似皮影戲的出現,演變至宋代甚為流行。明、清兩代,民間表演皮影戲風氣已十分普遍。表演時用木板搭起一平臺做為影臺,臺上掛起布幕做為影窗,利用燈光將剪影投射在布幕上,藝人一邊操縱剪影,一邊配合音樂演唱,其內容多取材通俗章回小說。也稱為「皮猴戲」、「驢皮影」、「影戲」。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使用平面的、關節可動的、鏤空的人形,並將其置於光源與半透明屏幕或布簾間,用以敘說故事及娛樂的傳統表演藝術. 在過去電影、電視等媒體尚未發達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 皮影戲可能在中亞—中國大陸或印度地區源起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 不少文獻記載漢武帝時,方士李少翁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李夫人之亡靈 . 正如陝西皮影的流傳:“皮影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 另一說亦與亡靈有關,唐代俗講僧在佛寺利用燈影說理和超渡亡靈. 所以,皮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係. 無論如何,皮影戲至宋朝時已有相當的規模與水平,而且相當盛行. 南宋時,杭州更有「繪革社」的影戲組織出現. 至元代,軍隊更帶同皮影班子隨軍遠徵,將皮影傳到中亞的國家;在13-15世紀,由西亞再傳到歐洲各國. 皮影盛行於關中一帶,傳統劇目就有計數百本,唱腔則多達幾十種. 皮影戲於明朝萬曆(1573年-1619年)年間已十分盛行. 明末清初,皮影藝術與道教結合,產生了環縣道情皮影. 至清朝,皮影藝術已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當時很多大戶人家,都以請名師刻制影人...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eb3cedc3178e69beb7a6f48cd8e994f7 | 50d0616c114ce211a41cac9929fd8c7105e74a11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