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邏輯

ㄔㄨㄢˊㄊㄨㄥˇㄌㄨㄛˊㄐㄧˊ

chuán tǒng luó jí

解釋

十九世紀中葉以前的邏輯,以亞里士多德所創的三段論證為主。相對於現代邏輯。也稱為「古典邏輯」。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傳統邏輯,也叫做詞項邏輯,是關於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所開創的傳統邏輯學的寬鬆的術語,並有幸的沒有經歷廣泛的改變,直到十九世紀末出現了謂詞邏輯. 有時很難理解在弗雷格和羅素之前的哲學,原因是對他們之前的所有哲學家們所共識的術語和觀念沒有基本的掌握. 本文提供對傳統系統的基本介紹,和對進一步閱讀的建議. 亞里士多德的六篇邏輯學著作被收錄在《工具論》(Organon)中. 特別是其中叫做《前分析篇》和《解釋篇》的兩篇包含了亞里士多德對斷定和形式推理的處理的核心,並且是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中與詞項邏輯有關的主要部分. 在理論背後的基本假定是命題由兩項組成 - 這是名稱“二項理論”或“詞項邏輯”的來源–而推理過程依次建造自命題: *項是表達某個事物的詞類(part of speech),不論及它們自身的真或假,比如“人”或“必死的”. *命題由“主詞”(subject)和“謂詞”(predicate)兩項組成,謂詞確認否認主詞,命題可以是真實的或虛假的. “主詞”和“謂詞”或稱之爲“主項”和“謂項”. *三段論是在其中一個命題(結論)必然性的從另兩個命題(前...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9a10f8ee3c2565500f2046c1a523b72 507244ee8346ce6c86d98cc17e9dd4a421f007f9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