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體

ㄌㄧˋㄎㄜˋㄘˋㄊㄧˇ

lì kè cì tǐ

解釋

一種大小介於細菌與濾過性病毒間的微生物。呈球形或多形狀,寄生於蝨、蚤等節足動物。因美國病理學家立克次氏發現而得名。其所引起的疾病有斑疹傷寒、恙蟲病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立克次體(屬名:Rickettsia)又稱立克次氏體,是立克次體立克次體屬的一羣嚴格細胞內寄生細菌,但許多特徵和病毒一樣,如:不能在培養基上培養、可以通過瓷濾器過濾、只能在動物細胞內寄生繁殖等. 有細胞壁,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有多種形態,爲小桿狀至球菌狀的多形體,大小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直徑只有0.3-1μm,小於絕大多數細菌. 立克次體有細胞形態,除恙蟲病立克次體外,細胞壁含有細菌特有的肽聚糖 . 細胞壁爲雙層結構,其中脂類含量高於一般細菌. 同時有DNA和RNA兩種核酸,但沒有核仁及核膜,屬於適應了寄生生活的α-變形菌,經研究粒線體的祖先可能是由立克次體演化而來. 革蘭染色呈陰性,效果不明顯. 立克次體取名是爲了紀念美國病理學家霍華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年2月9日 - 1910年5月3日),立克次在芝加哥大學工作期間,發現了落磯山斑點熱和鼠型斑疹傷寒的病原體(立克次體)和傳播方式. 由於工作原因,他自己也死於斑疹傷寒,而他所發現的病原體被命名爲立克次體屬 . 大多數立克次體需要寄宿於活體有核細胞,繁殖方式爲二分裂,約6至1...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78ccf8834e17499ddbd1c5a60b826b2e 4c02272df3d0a1fcb78e7680de21874606bacf5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