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聲

ㄆㄧㄥˊㄕㄥ

píng shēng

解釋

一種漢語調類。聲調平出,而沒有高低的變化。今國音分化為陰平、陽平二類,即第一聲、第二聲。第一聲注音符號不標調號,第二聲注音符號用「ˊ」來表示。如風、清是陰平聲,逢、來是陽平聲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一種漢語調類。聲調平出而沒有高低的變化。今國音分化為陰平、陽平二類,即第一聲、第二聲。第二聲注音符號用「ˊ」來表示。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四聲是漢語音韻學的概念,指中古漢語的四個聲調及其演變聲調. 四聲在各種漢語變體以及其他借用了漢語詞彙的語言(如壯語、越南語)有着不同演變,而現今各種漢語標記聲調仍然沿用平、上、去、入四類聲調. 四聲可能在上古漢語中已經存在,即“古四聲”. 但提出四聲概念則始於南朝士子周顒、沈約等. 《梁書·沈約傳》記載沈約寫了一本《四聲譜》,專門討論此問題. 梁武帝蕭衍問周捨何謂四聲,周捨答:「天子聖哲. 」「天子聖哲」分別對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 日本遣唐僧人空海《文鏡祕府論》(804年)有言:「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日本的安然《悉曇藏》(990年)卷五則雲:「平聲直低,有輕有重. 上聲直昂,有輕無重. 去聲稍引,無輕無重. 入聲徑止,無內無外. 平中怒聲,與重無別. 上中重音,與去不分. 」明朝僧人釋真空在《玉鑰匙歌訣》提到:「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 隋朝陸法言著《切韻》,原本久已散佚,僅存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原書(傳寫本)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但根據陸續發現的殘本及該書的增訂本《廣韻》可以看出其輪廓. 全書...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27b23901b20c3fd881b67422886aef3 4ab709e7befc21bb23c9145e5d923a119a87ee4c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