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理論

ㄐㄧㄣˇㄓㄤㄌㄧˇㄌㄨㄣˋ

jǐn zhāng lǐ lùn

解釋

strain theory

是由美國社會學家莫頓(Robert Merton)所提出,主張各階層間機會不平等將造成部分民眾以偏差手段達成文化目標的理論。參見「偏差理論」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緊張理論(Strain Theory),又稱文化失範理論(Anomie Theory),由美國社會學家、犯罪學家羅伯特·金·莫頓於1938年提出 ,是二十世紀美國犯罪學三大理論之一(其他兩者是差別接觸理論和社會控制理論). 內容大致在說:成功可以用金錢和擁有的物質財富來衡量,且社會鼓勵每個人相信自己也有獲得成功的權利;通過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個人肯定會實現自己的目的. 不過,由於社會條件和經濟現實,並非每個人、每個羣體都可以擁有獲得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如果社會過度強調成功的目標,忽略達成目標的手段的合法性,個人便會產生緊張和壓力. 在莫頓看來,美國社會主要就是強調金錢成功與社會地位提高. 但是這種社會壓力會使得個人產生了緊張. 當個人面臨緊張時,可能採取五種適應方法. 適應方法可從當個人面對緊張與壓力時,在社會文化目標與制度性合法手段中的選擇中與以分類為:創新型、儀式型、退縮型、叛逆型與順從型. 其中四種為偏差的適應方式: # 創新型 Innovation - 接受文化目標,拒絕制度性手段. 個人因社會文化結構並無提達成成功目標的合法手段而感到緊張,轉而採取社會較不能認同的方式(激...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50eef02cd48385ac20ed0593d9cea79e 3f64666f8bf101d8e8b0a706d12d273aa03cba7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