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nǐ rén
將事物賦予人的性格、情態。例唐朝杜牧的〈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句中,就是將蠟燭擬人了。
將事物賦予人的性格、情態。如唐朝杜牧的〈贈別〉詩二首之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也稱為「人性化」。
擬人論(Anthropomorphism)是一種擬人法(personification、prosopopoeia)(或稱「智慧體化」)的使用,將人類(或稱「智慧體」)的形態、外觀、特徵、情感、性格特質套用到非人類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現象(或稱「非智慧體」). 擬人論常出現在對動物、自然力量或是所謂「命運的主宰」之描述或理解上. 又譯擬人化、擬人法、擬人說、擬人主義、擬人作用、擬人觀、神人同形同性論、化人主義、鬼神人格化. 一些宗教學者和哲學家反對擬人化的神. 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尼(570-480 BCE)說:“最偉大的神”酷似人“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在心中” 擬人化的神被拒絕於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他們都認爲上帝是超越人類極限的存在. 猶太教的拒絕長大的哈斯蒙尼時期(大約300 BCE)由於希臘哲學中成爲註冊在猶太人的信仰. 猶太教的拒絕長大進一步的穆斯林文藝復興時期(10世紀AD)後編入13原則的猶太信仰撰寫的邁蒙尼德在 12世紀. 印度教徒不拒絕神的概念的抽象未列於載貨單的,但要注意的問題;主奎師那在“博伽梵歌”第12章第5節說,這是更難以專注於神未列於載貨單的形式,...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b2c9c645c5ffdddbd86280d4b8204e1d | 3e3f8431be4f001b08e24b11b89defb990dd2edc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