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xiǎng táng shān shí kū
位於大陸地區河北省邯鄲市境內的著名石窟。北齊文宣帝時(西元550~559)所建,為研究北齊佛教藝術的重要資料,分南、北二區,南響堂七窟,北響堂六窟。窟內石雕毀壞嚴重,佛像大部無頭。風格已由北魏的挺拔秀麗轉為厚重敦實。
響堂山石窟或稱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峯峯礦區鼓山,分爲北響堂、南響堂及小響堂(水浴寺). 南響堂在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的臨水鎮紙坊村西北,北響堂在和村東的鼓山天鼓峯西坡,兩地相距約15公里. 現存北響堂8窟,南響堂7窟,小響堂2窟,共計造像4,000餘尊,並有北齊石刻佛經. 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 1961年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6世紀中期,北齊文宣帝高洋所命人開鑿. 現存9個窟,以其中的南、中、北三大窟最爲壯觀. 據窟內發現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載,南響堂石窟是由北齊丞相高阿那肱資助修成,而非皇家所有. 南響堂有主要洞窟7個,分上下兩層. 據《資治通鑑》、《續高僧傳》等記載,北魏、東魏權臣,北齊的奠基者高歡被潛葬於北響堂石窟 . div class 注/ ...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f103a4ab5e19f385286d947efef43626 | 372af8cbf351292083636484a6216bea66e97424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