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ㄈㄚˇㄊㄧㄝˇ

fǎ tiě

解釋

1.供人臨摹或欣賞的書法拓印本。初學書法的人,可從臨摹顏真卿、柳公權的法帖學起。

2.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書簡。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字帖,或習字帖,是學習寫字所用的臨摹範本,主要分為毛筆所用的書法字帖與鋼筆等硬筆字帖. 梁武帝蕭衍命殷鐵石將「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拓出一千個不重複的字,供諸王臨摹,然覺字間散漫,無甚組織,又命周興嗣將其輯錄成有意義的文句,此即《千字文》,亦成為一套有系統的臨摹字帖. 以鐫刻文字使其持久流傳,自殷以降愈盛. 漢魏乃至南北朝時期,碑版極多. 及至唐代,始以保存書法之美而刻石. 傳唐太宗得王羲之蘭亭序後,遣臣搨摹並刻石於宮禁. 唐時摹拓之法亦盛,因此一本法書可大量複製,不過因為所需費時,摹勒刻石繼之而起,此即石刻法帖之濫觴. 往後,字帖的選擇皆以書法大家作品為上,更有甚者,由宮廷選材編刻成為法帖,供士子臨摹,如《三希堂法帖》. 在現代出版技術出現前,學習書法不外乎取用墨蹟、金石拓本、石刻法帖,然墨蹟難得,金石易剝蝕,石刻雖近原本,卻不能絲毫無異. 景印法書通行之後,對於字帖之複製與學習均有極大幫助. 學習書法,除了準備文房四寶外,字帖的選擇能夠決定字型的風格. 如歐體字帖、柳體字帖或顏體字帖等. 字帖的內容通常是將書法名家的碑刻與墨跡以拓印、景印方式留存,供人學習. 字帖如...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ㄈㄚˇㄊㄧㄝˋ

fǎ tiè

解釋

1.供人臨摹或欣賞的名人書法拓印本。《法帖譜系.雜說上.劉丞相私第本》:「劉丞相既刻法帖於郡齋,復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歸私第。」《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寫的最好,卻又不肯學古人的法帖。」

2.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書簡。《水滸傳》第六回:「清長老道:『好,好。師兄多時不曾有法帖來。』」

重編國語辭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f659ed2b536707891c4cfc980ffcc3fd 33ce9818e1044912801ff1225dc25e081b5a251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