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安內

ㄖㄤˊㄨㄞˋㄋㄟˋ

ráng wài ān nèi

解釋

排除外來侵略,安定國家內部。如:「攘外安內是每個國家元首的責任。」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安內攘外,全稱為「抗日必先勦匪,攘外必先安內,安內以攘外,剿匪以抗日 」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在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變前夕),發佈的《告全國同胞一致安內攘外》一文提出的政治導向,以保持國家的領土完整與獨立為優先,完成對日抗戰之戰略準備為最終目標 . 蔣介石有鑑於中華民國當時所處於的環境情況下,於一二八事變停戰後,1932年6月14日所正式發表當時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國策,以剿共治標,建設治本,實行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 與中國共產黨的反蔣抗日政策相對立,被中國共產黨形容為「不抵抗政策」. 直到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蔣放棄先安內後攘外政策,被迫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 春秋時期,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口號——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漢景帝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引起當時朝廷激烈爭論,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為時機未到,以竇嬰為首的認為當時應一致對外,對付匈奴;晁錯以政治家眼光說服漢景帝,選擇繼續和匈奴和親,將注意力集中到削藩. 結果,漢景帝削藩除去內憂,加強中央集權,增強國力,為漢武帝對匈奴動武、解決邊患創造條件. 北宋初...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bb4c75c0c237f201df6dcc0b28504979 318e12391f6506293fb26e5e3b8dfb035a808403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