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yí jù
流行於彝族境內的劇種。以彝族歌舞藝術為基礎發展而成。
彝劇,是產生於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一個地方民族劇種 . 它來源於彝族古老的說唱藝術,並融匯了滇劇、花燈戲等地方劇種. 彝劇音樂由彝族流行的山歌小調、舞曲和樂器形成唱腔,稱爲山歌體 . 表演採用“疊腳”等民族舞蹈的舞步、身段,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和民族色彩. 彝劇表演還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程式,也沒有嚴格的區分,最初是以模擬某些生活動作和動物特徵的簡單表演,後又從畢摩(彝族祭司)祭祀和唱《梅葛》的動作、聲調、表情中吸收一些表演技巧,再從“打跳”中提取某些身段、步伐,變成節奏性和舞蹈性較強的表演技巧,發展爲以歌、舞、樂、劇結合的表現形式,散發着濃郁的民族生活氣息和鮮明的民族特點. 主要代表劇目有《半夜羊叫》、《曼嫫與瑪若》、《歌場兩家親》、《查德恩達》、《銀鎖》、《掌火人》等 . 1986年彝劇正式定名,主要流傳在峨山、新平、元江等縣彝族聚居地,也有小型節目演出. 1989年,李長明編演的《外鄉人》等劇目,從劇本、音樂、表演、舞臺美術等方面都向戲曲化邁入,特別是《蕎花又開》,以及1995年宋佳良等創作演出的《趕羊調》等劇目爲主要代表. 1985年楚雄州彝劇團參加雲南省第二屆民族戲劇匯演,...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07c8ef2e64b927ae034d0ced85ef77b3 | 3120e0747b156d78a5e0c51d0b637cd20e11ba51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