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

ㄠˊㄅㄠ

áo bāo

解釋

蒙古民族以石頭、泥土、草堆成堆子,當作路標或地界。也作「鄂博」。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也譯爲腦包、鄂博,意思是石頭堆,是用石頭堆積的蒙古族人祭祀建築. 祭拜來自薩滿教傳統,被黃教吸收. 在蒙古草原上,很多地方沒有山丘、河流、樹林之類的地標,到處都是草原,因此敖包常被用作路標或界標 . 著名歌曲《敖包相會》、包頭附近的礦區白雲鄂博等皆源於此. 祭敖包敖包祭祀,至今仍是蒙古族重要的民俗活動. 在阿拉善盟的蒙古族穆斯林雖信仰伊斯蘭教,雖仍保留類似於祭敖包的習俗,用以祈雨. 一般多在6、7、8月,此時水草豐美、牛羊肥壯. 祭祀時,敖包上插上樹枝,掛上五顏六條的布條或紙旗,旗上寫有經文. 可分爲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4種. 血祭是指宰殺牛、羊、馬等牲畜,供奉在敖包前面;酒祭是指將鮮奶、奶酒、奶油和白酒等,一滴滴灑在敖包前面,以希望風調雨順,幸福平安;火祭是指在敖包前燒一大堆乾柴火或羊糞塊,各家各戶紛紛走近火邊,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肉丸子投向 火裏燃燒,越燒得旺越好;玉祭是指將玉器作爲供品,只有王公貴族才用得上,因此現已不存. 藏族的叫瑪尼堆,裕固族的也有. *壘石壇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3edd1fa92b98c77137683f342d7050b 2be8b55a9b9483802026c91fc978cf0a3ff464a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