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首

ㄅㄨˋㄕㄡˇ

bù shǒu

解釋

字典、辭典按照字形結構,取形體偏旁相同者,分部排列,以便查閱;依此所分的形體偏旁類別,即稱為「部首」。如:人、口、言、金等。自從明清辭書採用了二一四部首後,通行到今天。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字典、詞典按照字形結構,取形體偏旁相同者,分部排列,作為查字的依據,所分的部類,稱為「部首」。如人、口、言、金、馬等。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部首,是依照漢字型態和偏旁所分的門類,而所有漢字勢必分類在某個部首中. 部首的概念由東漢文字學家許慎於公元100年(永元12年)所著之《說文解字》所創,共立540個部首. 從此字書一般使用部首作為漢字的檢字方式. 之後、許多字書模仿《說文解字》,以部首來分類漢字. 如《玉篇》(542部首)、《類篇》(540部首)等,這些字書採用的字體已經是楷書,內容也不是解說文字的來源,而是說明字義為主. 但使用的部首幾乎與《說文解字》相同,不易檢索的缺點仍在. 中國古代,由於採用韻目排列的方式檢字方便,且還有助於填詩,所有字書中曾長期使用韻目排列而非用部首排列,例如宋代時就有人把《說文解字》改以韻目順序排列出版. 遼代的僧侶行均之《龍龕手鑑》(242部首)、金代的韓孝彥、韓道昭的《五音篇海》(444部首)等字書,開始嘗試調整部首數量,追求更高的檢字方便性. 尤其《五音篇海》中,首度將同一部首內的漢字(部分)採用筆劃數排列. 但這些字書的部首本身仍不是採用筆劃數排列. 清朝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成書的《康熙字典》的214個部首,是後來大部份字典部首的藍本,為了方便查詢,部首跟筆劃區分. ...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4e26567a958a615432cb9ba31b5c0086 2ae72a99b946bd964e9f54f36b2c343fd3c6331e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