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

ㄌㄧㄝˋㄅㄧˋㄑㄩㄓㄨˊㄌㄧㄤˊㄅㄧˋ

liè bì qū zhú liáng bì

解釋

1.一種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幣質惡劣和幣質優良的二種名目相等、實質相異的貨幣,共同在一個經濟社會流通,則實質優良的貨幣會被收藏、熔解或輸出,而退出流通圈外,只有實質惡劣的貨幣繼續流通。

2.比喻條件優良的事物為條件較差的事物所取代。公司若無健全的人事制度,終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無法留住好人才。

國語辭典簡編本

解釋

1.一種經濟學的貨幣理論。幣質惡劣和幣質優良的二種名目相等、實質相異的貨幣,共同在一個經濟社會流通,則實質優良的貨幣會被收藏、熔解或輸出,而退出流通圈外,只有實質惡劣的貨幣繼續流通。

2.比喻條件優良的事物為條件較差的事物所取代。如:「公司若無健全的人事制度,終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無法留住好人才。」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在經濟學稱爲葛蘭辛法則、格勒善定律(Gresham's Law),這是一種貨幣規律,指出如果有兩種形式的商品貨幣流通,消費者保留儲存成色高的貨幣(貴金屬含量高),在市面使用成色低的貨幣進行市場交易,而使得在民間流通的大多爲劣幣,良幣則較少見於世 ,此定理也被廣泛用於非經濟學的層面. 這項法則於1860年由以托馬斯·格雷欣爵士(1519-1579)——都鐸王朝時期的英國金融家,伊麗莎白一世的財政顧問——命名. 然而,這個概念本身已經在此之前被其他人所描述過:阿里斯托芬在他的戲劇“青蛙”中的表現,該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末,[需要引證],在14世紀由尼克爾·奧里斯姆(1350) ,在其《關於貨幣的起源,性質,法律和變更》論文 中所提及 ,以及馬穆魯克帝國的法學家和歷史學家Al-Maqrizi(1364-1442) ; 1519年的尼古拉·哥白尼在一篇名爲《Monetae cudendae ratio》的論文中也有所提及 ——因此,該法則偶爾也被稱爲格雷欣-哥白尼定律. 在格雷欣法則中,“良幣”是指名義價值(貨幣的面值)...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cea73e4e0d6b77ad36a3201d2cdcee6e 2571515fdfe2043d95ea3b7f7fb2d4540c9b1be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