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樂

ㄈㄛˊㄐㄧㄠˋㄧㄣㄩㄝˋ

fó jiào yīn yuè

解釋

歌頌佛德的清淨音聲或曲調。釋迦牟尼時代,出家人對於歌舞的態度頗為謹慎,在他們圓寂後,為了宗教的傳教與教團的維持,遂有經典朗誦的產生,而逐漸發展成為音樂。佛教音樂自印度傳入中國後,大盛於唐室宮廷,並促成唐代樂舞的高度發展。主要用於講經儀式、朝暮課誦以及道場懺法,藉以啟請十方諸佛菩薩、讚詠聖賢或誦持經典。由於所授淵源不同,故分為南北兩體,閩南以較熱鬧的鼓山調為主,後來並發展為子弟戲;北方則以正統的海潮音為主,所唱出的梵音如海浪般有波波相湧,層層相交之感。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佛教音樂,在古時也叫佛曲,屬宗教音樂的一種. 原指佛教儀式中的梵唄,但現在多包含透過唱片工業產生的錄音音樂,此種音樂已結合流行音樂,歌詞亦不受限於經文或咒語,可作為音樂治療方式之一. 梵 來自「梵」和“唄匿” ,亦即匿,是佛教的唱誦形式. 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時,來自印度的僧人到中國都以翻譯經典為主,傳授梵唄卻並不多. 根據《高僧傳》卷十三的記載:「自大教東流,乃譯者眾,而傳聲蓋寡,良由梵音重複,漢語單奇,若用梵音以詠漢語,則聲繁而偈迫,若用漢語以詠梵文,則韻短而辭長,是故金言有譯,梵音無授. 」 公元6世紀,中國南朝僧人慧皎在其著作《高僧傳》中記載:「東國之歌也,則結韻以成詠;西方之讚也,則作偈以和聲. 雖復歌讚為殊,而並以協諧鐘律,符靡宮商,方乃奧妙. 故奏歌於金石,則謂之以為樂;設讚於管絃,則稱之以為唄. 」(《高僧傳》卷十五). 這說明在6世紀之前,中國佛教寺院內已經流行“唄唱”. 梵唄主要有三種用途. 首先是講經儀式,通常行於講經前後. 其次是六時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課誦之用. 最後就是經懺法會,譬如「觀音菩薩聖誕」、「梁皇寶懺」、「水陸法會」等等. 唐代之前產生...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3c146557d075f40c5c154b8e273936d 22cc88d925e30ff082d2eb5a00c43108d2be68b4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