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

ㄨˇㄒㄩㄣˋ

wǔ xùn

解釋

人名。(西元1838~1896)清山東堂邑人。幼孤貧,晝行乞,夜績麻,不娶妻,不妄費,漸有積貲,自恨不讀書識字,以所蓄建義學數所,遠近向風,稱「武善人」。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武訓,山東省堂邑縣(今屬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清朝平民教育家. 家境貧苦. 因家中排行第七,人稱武七,後改名武訓. 武訓終身行乞辦學,身邊不留分文,為羣衆辦學的先驅,受到朝廷的表彰. 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 有兩個哥哥(武謙、武讓),四個姐姐,排行第七. 父親武宗禹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去世,母親崔氏同治十二年(1873年)去世. 武訓十六七歲時,母親安排他去館陶縣薛店的張變徵家做長工. 張變徵即張老變,或張老辮,是武訓的遠房姨夫,是貢生,武訓在他家負責看果園、餵豬. 武訓一生中,只有在張變徵家這一年或兩年是正式勞動務工. 此後開始以乞討爲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對,“親戚朋友斷個淨”. 從21歲(清鹹豐年間)起,武訓以行乞的方式集資興辦義學,目標是“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 在30多年的時間內,武訓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 武訓在行乞過程中,爲自己設計了一個奇特的造型以吸引人們的目光:先是賣掉右邊的辮子,剃光了右邊的頭髮;後來又剃光了左邊的頭髮,而在右邊又留起一撮頭髮. 也表演“拿大項”、“蠍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86c455e8e0b6ed6eb5c7b87139587435 202a8fd519f520b560c3dde0b7714dfaa89b38e6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