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méi huā dà gǔ
一種曲藝。演出時和以三弦、二胡、月琴等樂器,以單人說唱方式演講故事內容。約起源於清光緒、同治年間。音調柔緩,且多取材西廂記、紅樓夢等章回小說,與京韻大鼓相較之下顯得幽怨委婉。也稱為「梅花調」。
梅花大鼓是一種起源於北京,在天津發揚光大的曲藝形式. 梅花大鼓流行於北京、天津一帶,是由清朝末年北京的清口大鼓發展形成. 清口大鼓是河北省的木板大鼓傳入北京後,吸收蓮花落唱腔而形成. 至清朝末年,已經分爲“南板”、“北板”,其中“南板”是藝人在北京南城賣藝,又稱“南板梅花調”;“北板”是票友在北京北城業餘演唱. 南城藝人金萬昌原先演唱“南板梅花調”,後經弦師蘇啓元協助,改革了北板大鼓,形成委婉清脆的新調,將伴奏樂器增加爲三絃、四胡、揚琴、琵琶、低胡五種,取“花開五瓣”之意,定名爲“梅花大鼓”. 另一種說法認爲,梅花大鼓起於清朝宗室梅花居士而得名“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初期主要在堂會演出,隨着京韻大鼓的發展,二者一起進入曲藝場演出. 金萬昌自中華民國成立後往返於北京、天津間,也在天津收徒,形成“金派”. 1930年代,天津弦師盧成科對“金派”唱法改革,授徒花四寶(範靜宜)、花五寶(張淑筠)、花小寶(史文秀)、周文如、花雲寶、花蓮寶等人,形成“盧派”(或稱“花派”),後來由於學該派的人衆多,形成了“有梅皆花,無腔不盧”的局面,有壓倒“金派”的勢頭. 梅花大鼓以抒情爲主,通過簡單的情節展...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69aee6d84d16907c68f06594010a3461 | 1ade29f1f9b2100e065aa6e7f32a4cc85bf39155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