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hū dǐng
西周青銅器。原器已佚,今僅存銘文拓本。記周王對曶的策命、曶和其他貴族進行的交易、訴訟等事項。曶鼎銘文對研究西周社會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曶鼎,西周中期青銅器,清朝時由畢沅得於陝西西安,該鼎高2尺,圍4尺,深9寸,款足作牛首形 . 原器已遺失,僅銘文拓片傳世. 銘文共24行,行最多17字,共計四百餘字,記錄了與制器人曶相關的三件事. 乾隆年間,曶鼎土於陝西周原.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陝西巡撫畢沅在陝西西安獲得該鼎,後帶回江蘇家中,放置於靈巖問梅禪院. 畢沅出生於江蘇鎮洋,是乾隆二十五年的狀元,曾任陝西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等職,是清朝著名的金石學者. 嘉慶初年,畢沅死後因涉和珅貪腐案被追責抄家,一說曶鼎由此被罰沒入官 . 而根據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曶鼎銘》拓片上張廷濟的跋|跋文,在畢家被抄沒時的家產名錄中並無曶鼎. 另有說法稱該鼎在畢沅去世後已被其家人沉入太湖 . 嘉慶二年(1797年),畢沅與阮元同撰的《山左金石志》發行,其中收錄有曶鼎銘文的摹本,畢沅在書中寫道:“右曶鼎沅得之於西安,嘉定錢獻之(玷)爲作釋文時,沅所撰《關中金石記》未及收錄. 茲攜來山左署中,因即編入《山左金石志》. ”嘉慶九年(1804年),阮元所撰《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出版,是最早收錄曶鼎銘文拓片的著作 . 1987年...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f12592794b0bb4d2cd84bd25449b5d4f | 1a3b505dedd391f07443fdbfdc7780dc981b8639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