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ㄑㄧˇㄑㄧㄠˇ

qǐ qiǎo

解釋

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七月》:「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也作「祈巧」。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七娘生,發源於西周,最早可能追溯至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 當時七夕為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因社會制度限制個人自由,故託言天上星宿以求慰藉. 當時的七月黃昏,織女星升上一年中的最高點,清晰可見. 織女星與兩旁兩顆較暗的星形成一個朝東方開口的樣子,在此東面可見牛郎星 . 漢朝以後,七夕開始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正式成爲屬於適齡男女的節日 . 七夕節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宋代. 目前成為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日期被定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主要的習俗是乞巧、祈願、拜織女、喫巧果、染指甲、結紮巧姑等. 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爲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爲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爲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七夕的“牛郎織女”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時代人們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理來說稱作“分野”. 相傳每年七月初...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2744120b41f283146f343b3d4bfad9bf 16eacf067f508ffa569dbdd979ba5880670549cb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