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ā luó hàn
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在早期佛教,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與佛果無別,但大乘佛教興起後,將阿羅漢貶低,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阿育王傳》卷五:「說法已竟,便得阿羅漢。」也稱為「羅漢」。
阿羅漢(अर्हत्,;Arahat),又譯阿羅訶,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漢語常簡稱為羅漢,爲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果位的第四果,是依照佛三轉法輪解脫道的教導修習四念處、十二因緣觀、四聖諦、八聖道,於蘊、處、界觀行一切有為法的剎那生滅、空、無常、苦、無我,進而斷盡我見、我執、三界貪愛、無明及其它所有煩惱,於當世捨壽時不受後有於三界中出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而入無餘涅槃界的聖者. 佛陀十號中,也包括阿羅漢,漢譯通常作“應供”. 古代行菩薩道者對阿羅漢果存在許多偏見與誤解 原始佛法裏的南傳上座部、藏經文有指明、(在此借機舉例說明) • 初果及二果斷除第一至第三個障礙( 巴利文 samyojana)、 • 証得三果則斷除第四至第五個障礙、 • 而証阿羅漢果須再斷除第六個至第十個障礙分別為、 第六個為色界、 第七個為無色界、 第八個為分別、 第九個為妄想、 第十個為無明; 另外補充、南傳佛法也有行菩蕯道的法門、發心行願圓滿成佛陀之道、更多信息請參見與學習泰國原始佛法. 巴利語arahant與梵語arhat的字根來源,目前尚不清楚,仍有爭議. 這個字在釋迦牟尼與佛教出現之前就存在. 最早出...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8deb6640d29d6d86626a0df9f9f3c5af | 16afa414eb2da0aee9797c29ee3a3e71bd69e7f9 |
什麼是雜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