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

ㄦˋㄘˋㄍㄜˊㄇㄧㄥˋ

èr cì gé mìng

解釋

民國二年國民黨為阻止袁世凱擴權稱帝而發起的戰役。國民黨大敗,此事件在辛亥革命之後,故稱為「二次革命」。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 ,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繼辛亥革命後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鬥爭 . 發生於中華民國2年(1913年),江西省、江蘇省、安徽省、上海市、廣東省、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等一度脫離北洋政府獨立. 該次活動歷時三個月,最後以北洋軍擊潰革命勢力告終.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第一任正式大總統袁世凱與孫文領導的國民黨之間權力鬥爭並未立刻結束,國民黨時有所謂“二次革命”之說. “二次革命”一語最早出現在北洋政府文獻中是1912年11月26日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發佈的《嚴懲倡言二次革命黨徒通令》. 中國兩岸的歷史教科書都認為,爆發二次革命的原因是袁世凱禍國殃民的善後大借款以及買兇刺殺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 《劍橋中華民國史》稱,宋教仁曾在國會大選獲勝後的演說中主張實行內閣制,削減總統的權力,並認真考慮過趕袁世凱下臺,但孫中山當時卻支持袁世凱 . 《劍橋中華民國史》也認爲,袁世凱在面對國民黨大選勝利威脅他的地位後,準備發動與國民黨的戰鬥 . 1912年2月,隆裕太后詔袁世凱組建臨時共和政府,同盟會在南北議和之際...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d4ce909bbf1d6d1472a60303e2224cc8 1548d645f9a0165f7459ec1cf33a9cf6fb66b320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