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此失彼

ㄕㄡˇㄘˇㄅㄧˇ

shǒu cǐ shī bǐ

解釋

義參「顧此失彼」。見「顧此失彼」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顧此失彼」之典源,提供參考。《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列傳》薛道衡,字玄卿,河東汾陰人也。……及(開皇)八年(西元589)伐陳,授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王師臨江,高熲夜坐幕下,謂之曰:「今段之舉,克定江東已不?君試言之。」道衡答曰:「凡論大事成敗,先須以至理斷之。……我有道而大,彼無德而小,量其甲士1>,不過十萬。西自巫峽2>,東至滄海3>,分之則勢懸4>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勢,其在不疑。」熲忻然曰:「君言成敗,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學相期,不意籌略乃爾!」還除吏部侍郎。〔注解〕(1)甲士:披甲的士兵,泛指軍隊。(2)巫峽:長江三峽之一,位於湖北省巴東縣西,與四川省巫山縣接界。因巫山約束,形成四十六公里的長峽,巫山十二峰屏列長江兩邊,江道狹隘,水流湍急。(3)滄海:大海。在此指東海。(4)懸:孤立,無所依傍。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顧此失彼」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顧此失彼」原作「守此失彼」。薛道衡(西元540∼609),字玄卿,隋河東汾陰人,歷仕北齊、北周、隋王朝。與李德林、盧思道齊名,為當時文壇領袖。後因論時政,及隋煬帝妒其文才,被殺。隋文帝開皇八年,薛道衡被任命為淮南道行臺尚書吏部郎,兼掌文翰,隨從晉王楊廣、宰相高熲出兵伐陳。高熲曾問薛道衡此次征戰是否能成功,薛道衡舉出了四個理由,說明此戰必勝。其中的第四個,薛道衡認為隋朝因行王道而強大,陳朝則因無德而顯得弱小。而且陳的軍隊不超過十萬人,以其西起巫峽、東至滄海的地勢而言,如果軍隊分散則顯得孤立而力量單薄;若是軍隊全部聚集於一處,則會防守住這裡,卻失去了其他的地方,無法全面防守。後來「顧此失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作戰時不能全面兼顧;亦用來指做事時不能全面兼顧。出現「顧此失彼」的書證如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八.書簡五.答奧村德輝書九首之四》:「特以不佞年垂八十,精力日衰,記性日拙,事多遺忘,顧此失彼,豈是行此大禮之時。」

書證

01.《隋書.卷五七.薛道衡列傳》:「西自巫峽,東至滄海,分之則勢懸而力弱,聚之則守此而失彼。」(源)

成語典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1fa1093e4ae7ebac03192f853b89bd9b 1263ed57d034ad7a71e411008e9b4a3b16b79dd2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