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五類

ㄏㄟㄨˇㄌㄟˋ

hēi wǔ lèi

解釋

黑五類是中國共產黨掌權者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對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等五類人的統稱,合稱地富反壞右,與「紅五類」相對。在共產黨統治中國的前三十年間(西元1949~1979),被認定為黑五類者,地位有如政治賤民,在公民權益、政治待遇、就學就業等各方面,都備受歧視,甚至喪命。黑五類是個籠統的認定,大抵曾有上千萬人被劃為黑五類,若加上他們的眷屬,則有上億人因為這個政治身分而受到牽連。參見「紅五類」條。

重編國語辭典

解釋

黑五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 至文革結束指代政治身份爲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等“五類分子”的非官方稱呼 ,合稱地富反壞右,與“革命軍人、革命幹部、工人、貧僱農、下中農”「紅五類」相對. 是中國共產黨前三十年統治下的政治賤民階層 . 至後期持續增加至九種「黑九類」,依序為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右派分子、叛徒、特務、走資派、知識分子. 依據血統論,「黑五類」及家庭成員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至文革結束,受到約三十年的不平等待遇. 「黑五類」人羣在文革期間多首先遭遇迫害. 文革後有研究者鑑於這一分類名單變動不居的特性,爲適應它的不確定性,用了一個生造詞“黑類”來涵蓋“黑五類”、“黑六類”、“黑七類”、“黑八類”、“黑九類”的不同稱謂,以避免名實間的時空錯位. 知識分子在文革前夕非正式加入黑九類.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1950年8月4日,政務院第四十四次政務會議通過了《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劃定了階級成分,將地主分子、富農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列爲革命的敵人,打擊對象,合稱爲“四類分子”....閱讀更多

中文維基百科

相關詞

你最近的查詢

只有你看得到
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 Loading...
沒有紀錄
MD5 SHA1
9887c7edc1d43013988ffafa23ac2e67 123274e1c563dd2e6d9c160c16f0ba6d594ab2cf
什麼是雜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