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停用 啟用查詢紀錄
bái ǎi xīng
位在赫羅圖中低光度和表面高溫的天體區,是一種密度極高的星球。其結構由星球本身核反應結束後,所餘核心崩潰而成。體積小、密度大、發光能力小。密度約每立方公分一百萬公克。最早發現的白矮星是天狼伴星,今發現的白矮星約一千個以上。是恆星演化的晚期型態之一。
低光度、表面高溫、體積小的星球,低質量恆星演化的末期型態。低質量恆星核反應結束後,核心塌縮而成。密度極高,每立方公分約一百萬公克。最早發現的白矮星是天狼伴星。
白矮星,也稱為簡併矮星,是一種主要由電子簡併物質構成的恆星核殘骸. 白矮星有非常高的密度:它的質量與太陽相當,但體積則與地球相近. 白矮星沒有核融合來產生能量,微弱的亮度來自儲存的熱|能量的熱輻射 . 已知距離最近的白矮星是天狼星B,是在8.6光年的聯星,天狼星A的伴星. 目前,在距離太陽最近的百顆恆星系統中,有8顆白矮星 . 異常昏暗的白矮星在1910年首次被確認 ;白矮星這名稱是威廉·魯伊登在1922年命名的 . 白矮星被認為是恆星演化的最終狀態之一,是初始質量大約在10以下(這包括銀河系中超過97%的恆星),質量不夠高,因而不足以演化成為中子星 . 在主序帶末端的中、低質量的恆星結束氫融合階段後,將膨脹成為紅巨星,在此期間將通過3氦過程將在覈心的氦融合成碳和氧. 如果一顆紅巨星的質量不足以產生融合碳所需要的核心溫度(約1億K),其將成為惰性的碳和氧積聚的核心. 這樣的恆星在脫落其外層,並形成行星狀星雲後,它會留下一個核心,即殘存的白矮星 . 通常,這種白矮星主要由碳和氧組成,稱為碳氧白矮星(CO white dwarf). 如果初始質量介於8至10.5(太陽質量)之間,核心的溫度...閱讀更多
MD5 | SHA1 |
---|---|
f56fbb164cce5db3689679e0684e0c66 | 11fae4f05997fe2b8fc01b715b6cad28cc2d4abc |
什麼是雜湊 |